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2017年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

農曆三月,也是台灣瘋媽祖的一個月,而北港媽祖是於康熙三十三年(西元一六九四年),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禪師樹璧和尚,從湄洲祖廟朝天閣,奉請媽祖神像來台,在笨港北岸登陸。當時笨港居海陸交通要衝,船隻往來貿易十分頻繁。樹璧和尚將媽祖神像置於井上(即龍地泬),笨港街民見神像來此,十分歡喜,於是便建立一座小祠奉祀,此即今日朝天宮之前身,之後朝天宮再擴大建廟。
而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於農曆三月十九日,其源是該神尊是湄洲祖廟的神尊,非再刻或分靈,需回祖廟拜祖,以前交通不方便需一個前走到台南,再坐船出海回湄洲,而船也是風帆船,所以來回需約一個月,當拜完祖從大陸回來抵達北港,都在農曆三月十九日,先在古笨港南巡視各村庄(即現在嘉義縣蘇厝,南港等村),二十日再巡視古笨港北(即現在雲林北港新街等村)。然因時代動亂,所以不再回湄洲祖廟,且兩岸分治,又產生新文化,自是不對早期宗教文化有所保留,以致現今獨留於三月十九,二十日之喜慶,再於二十三日賀壽。
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有比較少有的習俗,在經歷過漫長的時空傳播逐漸地累積出豐富的宗教內涵,是眾人的心血所灌溉而迅速成長,是在歷史的洪流中神聖經驗堆成的信仰結果:
1.藝閣:將忠,,,義的古故事,以藝術的手法,裝於車上遊街,以期世人見賢思齊。而現今並配合時代科技,使文化與科技結合,展現於世人,日新月異。
2.犛炮:當媽祖神轎來的施放鞭炮。其有慶賀之用外,瞬間的聲波,熱能,光能及硝酸氣體,對於環境的蟲,,有害細菌等有消毒殺菌之用,如遇雨水,則硝酸氣體成為水溶液流入溝中,也有殺菌之作用,這對於早期化學科技不進步的時代,是環境最好的多功能作用,所以在各地的廟會大都如此燃放鞭炮。
3.流水席:
(1)用以感恩神明之保佑歡慶。
(2)建立區域性的信仰,凝聚區域的向心,建立文化。
(3)感謝此行所有人員的協助,平安歸來。
(4)廣邀親戚朋友聚會,感恩平日的相互合作,情感交流,凝聚朋友間及親友間的向心。
(5)薪傳文化,教育下一代,介紹親友,且要有感恩之心。

現實的社會文化架構,認同仍有廣大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效力,以滿足在文化的體現、尋根溯源、安全與友愛等需要。記憶、神話、與符號的長鏈,將廣大與持久的族群共同體與民族連鎖在一起。是我們互依互賴世界與大眾傳播文化所不可缺乏的要素。且一個全球性文化似乎不能提供集體信仰的品質,也不能提供尊嚴和希望。只有「實際的生活文化」才能提供信仰、尊嚴和希望。且能跨越世代文化共同體提供允諾 。且隨著各地的習俗進行自我的調適與建構,展現出人們精神活動的創造性、自主性與主動性,是將生理、安全及社會需要與自我靈性的追求雜揉在一起,渴望以各種儀式交感,來獲得言行的寄託與安慰,是集體生活智慧下的精神支柱與行動指南。
起身出殿

起馬炮

犛炮

喫炮
起程
過橋腳
賜福


藝閣彩裝
藝閣整備




藝閣遊街

報馬仔
二位將軍


特別寫輯




慶賀

歡慶
守護
花擔


出巡

老神在在

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